特稿丨農業ESG品牌,鄉村振興的一面鏡子
原發表日期:2023-09-06
來源:農參編輯部
ESG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備足夠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標準,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個方面的評分。一般由MSCI(美國明晟公司)進行評估并發表結果,盡管ESG評級的方法論仍存在爭議,但其關注的指標的確能夠為企業在非盈利方面的發展提供參考。
去年,海天味業深陷“黑科技”爭議,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根據MSCI給出的評級,海天味業在ESG評級是B級,屬于倒數第二低的等級。企業方也表示,海天的產品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但在“營養與健康”和“食品原材料”等方面還比較落后。
在農業深度轉型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對于農產品來說,僅僅有食品安全就夠了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農業品牌?
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指出,農產品的綠色生態世界是農業發展的基礎,美好的環境是品質的保證。在農業科技領域,農產品品牌要始終把食品安全、營養健康放在首位,踐行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用品牌連接消費個體和社會生態,從而真正以鄉村振興為使命,讓農業成為幸福的產業。
一 環境:讓農業與生態做朋友
E即環境方面的評價指標,主要有資源消耗、污染防治、氣候變化等二級維度。評價公司的生產環節中,是否可以做到節能減排、污水治理等等。今年兩會,碳中和、碳達峰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各大會議都在強調將大力發展企業的綠色轉型。
近年來,針對不穩定的氣候環境,國家出臺各項政策,在綠色金融上大著筆墨,而農業恰恰是距離環境影響最近的行業,農業園區的規劃,農產品的種植、生產是如何體現出環境友好的?中國的農業品牌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國內規模第一的水果連鎖零售企業百果園,一直以來都信奉只有長期的規劃才能成就品牌,將ESG作為其重要的經營理念,堅持企業、農業、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今年4月,百果園發布首份《2022年百果園環境、社會與管治報告》。報告顯示,在種植方面,百果園通過引進BLOF(BIO LOGICAL FARMING )生態和諧型種植技術,利用土壤分析和施肥設計,有效改善土壤的病菌、板結、鹽漬化等問題;結合不同作物的生理生長特性,利用堆肥、微生物及系統的施肥設計開展有機栽培,生產出高質量、高產量、高營養、低成本的農產品,同時也為環保做出貢獻。
目前采用BLOF技術種植的“三個零”品牌系列蔬菜,已在各個合作基地應季輪種。“三個零”蔬菜的特點是,種植生產中不使用化學肥料、不使用化學農藥、不使用化學激素。
為了高效落地鄉村振興理念,百果園也在系統而深入地開展政企合作。今年7月,百果園集團與寧夏農業農村廳戰略簽約,進一步推進BLOF技術在當地的落地,計劃將“三個零”品牌蔬菜打造成寧夏優質農產品的名片。通過多方的合作努力,百果園相信種植業和生態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建和諧的朋友,守住綠色農業的夢想。
頭部農牧企業新希望在ESG方面的成績也突飛猛進,在綠色發展方面采取種養結合模式發展生態豬場,開展“豬—沼—肥—果/菜/糧”循環農業,生產出安全優質的有機肥原料,不僅實現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還促進了土壤改良。2022年產出發酵糞肥10萬噸,中水還田1600萬噸。利用14.5萬畝消納用地種植冬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蘋果、沃柑等,實現固碳于植物、藏碳于土壤,每年生物固碳約1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產出新鮮果蔬160萬公斤。
另外,新希望在推進農業領域內的光伏、沼氣等清潔能源方面提出多元化的方案,探索低碳發展與企業經營的有機融合。
元一智庫提出中國農業品牌發展的兩大推動趨勢,隨著消費升級和高素質農民的崛起,越來越多致力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品牌得到認可,能夠在生態環境和農業科技轉化之間實現良性循環,不斷賦能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二 社會:食品安全是起點也是終點
S即社會方面的評價指標,主要有人力資源、產品安全責任、社會公益事業貢獻等。在我國,食品安全行動已經深入開展十幾年,不僅每逢3·15披露的品牌內幕,每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均出臺相應的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實施細則,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抽查,排查和防范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以海天味業為例,盡管其沒有食品安全問題,但聲稱產品是“0添加”,也沒能真誠地面對消費者。
從醬油的市場來看,不乏像“龜甲萬”此類天然釀造醬油。盡管經歷了360年的品牌歷史,至今仍然使用傳統的發酵工藝,僅以水、鹽、大豆、小麥為原料,釀造高鹽稀態發酵的醬油。但是龜甲萬中國區的負責人小林浩先生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由于發酵周期的關系,龜甲萬在中國大陸兩個工廠每年只能生產1.2萬噸成品醬油,但中國一年的醬油消耗量在300萬噸左右,這個市場太大了,都做天然釀造的醬油幾乎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被加工成為“天然食品”的農產品往往價格更貴,但食品健康和安全不能只惠及少部分人。為加強農產品的安全標準,百果園設立3處食品檢測中心,將自有農殘檢測能力項水果類從156項增加至200項,蔬菜類從193項增加至215項,2022年達成公司因安全及健康召回的產品占比為0%。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百果園在新疆喀什建立了首個產業扶貧基地,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幫扶模式進駐。貧困群眾可通過土地流轉、參與勞務、訂單收購、收益分紅等方式,實現脫貧增收,幫助滯銷蜜瓜出疆。不斷奉獻力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吃、更放心的水果產品和服務。
百果園新疆合作基地上的果農
食品安全是農業的起點也是終點。作為食品供應鏈的前端,食用農產品的安全風險具有更強的覆蓋性和復雜性。在這種情況下,品牌方對添加劑和原材料的選控應當更加透明,按照國家規定告知消費者其有權知曉的產品信息,并且積極研發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加工技術,這不僅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負責,更是為社會創造價值。
三 治理:ESG是農業品牌的更大舞臺
G即公司治理,主要指標有公司運營穩定性、企業行為道德等方面。當下,不論是社會、環境還是治理相關的議題,都將成為企業資產的?部分。對農業品牌而言更甚,農業經營主體“小、散、亂”,產業鏈、資金鏈薄弱,因此關注農業企業的ESG評級具有現實意義。
聚焦露營餐飲的新零售品牌鍋圈食匯,致力于讓消費者在簡陋的環境中也能獲得美好的飲食體驗。開發出覆蓋火鍋、燒烤、鹵味、一人食、即烹餐包、飲品、西餐等多個品類的產品。在保障食品供應方面,鍋圈食匯與食材產地當地農戶和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需定產,確保原材料新鮮和穩定供應。同時,鍋圈食匯制定了嚴格的食品加工和儲存監督體系,聯合200多名專業買手直溯源頭,全球釆購優質好食材。采用數字化工具建設透明生產線,實現從食材生產到產品包裝的可視化生產。除此之外,公司還能夠貼合露營場景打造美食方案,舉行主題“燒烤露營出游聚會趴”,實現“露營吃喝一站式解決”,成為“露營+美食“的優選品牌。
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鍋圈食匯始終堅持“向上向善”的價值觀,為推動鄉村產業升級、實現共同富裕添磚加瓦。鍋圈積極采購云貴川地區竹筍,推動了鄉村產業升級,拉動當地就業。在疫情期間,為保障民生物資供應,鍋圈不僅堅持不漲價供貨,而且向河北、西安、上海等多地緊急馳援物資,旗下品牌逮蝦記與貧困村建立合作養殖基地,積極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
鍋圈通過模式創新,推動產業發展,助力產業鏈ESG協同。除與上游數百家ODM和OEM食材工廠合作外,還通過整合布局工廠、投資食材產業園等方式,深入產業,加強產品生產和質量管控,構建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深耕“在家吃飯”賽道,鍋圈在服務社區餐飲生活的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為餐飲企業ESG實踐提供范本,榮獲“2022年度ESG協作獎”。
ESG在涉農企業身上明顯有著鄉村振興的影子,能把ESG納入品牌經營策略的企業,也正在慢慢走向產業融合、共同富裕的更大舞臺。
四 結語
目前中國正在加大對企業ESG工作披露的重視力度。以A股市場為例,2022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文要求上市公司在與投資者溝通內容中增加ESG信息。之后,中國上市企業的ESG報告披露比例也在近年出現了突破性增長,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和創業企業將ESG化作具體行動,融入到產品生產、品牌營銷、售后服務等鏈條中。
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曾說過,“無論商業帝國多么龐大,終將不敵愛與仁慈。”與元一智庫農研中心提出的打造“五好品牌”觀點不謀而合,即好人用好品種、采用好技術、種出好產品、賣出好價格。農業是基礎產業,干凈、健康、可持續的發展才能給二、三產業不斷帶去活力,在更加完善的產業結構和市場下,ESG也成為農業品牌發展道路上的風向標,鄉村振興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