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 | 做好“牛”文章 “村社企”聯合蹚出鄉村振興路
原發表日期:2023-07-05
來源:新華網
編前語:產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著鄉村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濟南7月5日電(朱津明)“聽音樂、睡軟床、喝啤酒、享按摩,24小時保姆式服務。”盛夏時節,在山東省高青縣紐瀾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黑牛養殖牧場內,黝黑健壯的高青黑牛悠閑自在地咀嚼著飼草,享受著專屬于它們的“幸福生活”。
養牛戶邵明財倚在牛舍門口笑瞇瞇地看著這安逸場景,剛出生的10多頭小牛犢在他面前撒著歡跑來跑去。“村里把合作社的牛放在牧場托管,一頭牛保底收入4000元左右,僅養牛一項產業就可為村集體增收50余萬元。”
在高青,一頭黑牛串起了從牧場到餐桌、從養殖到研發的整個產業鏈,形成了“種養加一體化”、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高青模式”,輻射帶動全縣20000余戶農民直接從事生態養殖、牧草種植運貯、精深加工等環節的全產業鏈配套服務,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村社企”聯姻蹚出共同富裕路
高青作為高青黑牛的發源地,是山東沿黃肉牛產業集群的核心區域。立足產業特色和發展優勢,高青縣明確提出“到2026年,全縣高青黑牛飼養量達到20萬頭,屠宰及精細分割達到8萬頭,建成黃河三角洲百億級高青黑牛產業集群”的任務目標。
“再過幾天,我們繁育的第一批小黑牛就可以出欄了。到時候企業直接回購,立馬就能見到錢!”在高青縣黑里寨鎮劉鎮新村潤源黑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李家如向前來參觀取經的養殖戶傳遞著發展信心。
據了解,高青縣依托紐瀾地、澳航和牛、昊然牧場等,通過“龍頭企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推動養殖戶帶牛進區入園,鼓勵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通過合作、異地建場等模式發展飛地養殖模式,發展肉牛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公司提供優質牛犢、技術指導、質量管控、訂單回收等服務,已帶動全縣發展肉牛養殖場400多處,5000多戶農民參與其中。
除此之外,高青縣堅持多條腿走路,同步加快高青黑牛種質研發進程,采取開放式育種模式,優選國內外專家團隊入駐,運用現代育種技術,應用胚胎移植、基因工程、性控技術,盡最大可能縮短育種進程,用最短時間打造邊育種邊商業化開發的雙提升模式。紐瀾地、澳航兩家企業分別與山東省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合作開展高青黑牛繁育“揭榜掛帥”項目。
“全產業鏈”上淘出一堆金疙瘩
獨特的養殖模式和肉牛基因,讓高青黑牛身價倍增,端上了杭州G20峰會、青島上合峰會的餐桌。
高青黑牛品牌化、規模化、生態化的背后,離不開全鏈條的數字化賦能支撐。高青縣畜牧漁業服務中心主任尹香田介紹,他們通過“黑牛管家”平臺,用大數據嫁接繁育、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等整個流程,進行全鏈路數字化升級,打造上游園區養殖自動化、中游屠宰冷鏈物流智慧化、下游營銷全媒體信息化的發展模式,建立起從牧場到餐桌的數字化管理體系。
在養殖環節,牧場的每頭牛都有一個耳標,每個耳標號都跟著一個檔案,記錄著這頭牛的出生、月齡、轉欄次數、飼料配方、防疫、出欄、屠宰時間、肉質等級等詳細資料。通過“黑牛管家”數字平臺,可實時采集及管理每頭黑牛的心跳、血壓、體溫和步數等數據。牛只出欄屠宰后,精確記錄分割出來的部位肉的名稱、規格、品相等數據,每塊肉從分割下來就有了檔案,一直追隨到終端消費餐桌上。
如今在高青,從牧場到餐桌,越來越多的群眾成為黑牛養殖產業鏈上的共同受益者。黑牛養殖龍頭企業在高青流轉了5000畝土地種植玉米等飼草,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近千名農村勞動力到黑牛企業就近入園務工,同時享受土地流轉金和工資兩份收入,更多農民就地轉化為產業工人。同時,高青縣創新實施現代循環農業養殖,僅“糧改飼”項目一項通過秸稈過腹還田即可實現環境友好發展,開辟出新增收路徑。以青貯全株玉米為例,可優化高青縣周邊種植結構的土地近10萬畝,每畝玉米為農戶增收60元,全縣總計增收600余萬元,降低種植投入及養殖成本1000余萬元,改變了當地傳統種植方式和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現代化高效農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新道路。
如今,國內首個全鏈路數字化牛肉產業集群已落戶紐瀾地,項目通過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的高度融合,實現“肉牛特色產業園+全產業鏈+全國冷鮮供應鏈+高端牛肉品牌”四位一體的全程數字化管理,為全省肉牛屠宰企業的穩定銷售開辟了新通道,以“黑牛管家”等為代表數字化管理模式成為數字農業的新標桿。
“農牧互補”農業附加值顯著提升
生態養殖是高青黑牛蹚出的一條發展新路。
“這牛真的是享福了,簡直是從‘棚戶區’搬進了‘大別墅’,精神頭都足了很多。”黑里寨鎮店頭王村王林法老人這樣描述采取生態養殖模式后的效果。在高青,近10萬頭黑牛每天產生大量糞便廢棄物,昔日令人頭疼的牛糞如今成了寶,逐漸“走俏”,有機肥堆漚企業主動上門收取,額外增加了農戶收益。
以黑里寨鎮為例,該鎮擁有各類養殖場戶660家,其中肉牛養殖量占到全縣1/3。為了徹底改善養殖環境,該鎮對所有養殖場戶開展“起底式”摸排,確立了新建改建發酵床養殖棚107個、干糞棚34處、污水池71個的整改任務總目標。結合這次整治提升,新型養殖棚實現了雨污分流和發酵床養殖,肉牛存欄量快速增長,僅重新翻建的3處大型養殖小區滿負荷存欄就可達2000頭以上。
過去老式牛棚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沒有異味的養殖環境。與此同時,通過深入調研種養雙方需求,高青縣確定了“堆漚+活性菌生物有機肥”生產模式,每個鎮辦選擇1家有機肥條垛式堆漚組織,安排有機肥堆漚6.5萬噸,示范推廣7萬畝的探索實踐。其中,在蘆湖街道寨子村建立百畝示范片5處,黑里寨、田鎮建立2個千畝示范片,帶動加快項目實施。據統計,2021年高青縣化肥用量26228噸,較上年減少8%,為歷年最低,而1.5萬畝日光溫室蔬菜,通過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產量普遍提升10%以上,價格增長了15%以上,糞肥處理新模式讓農民心里樂開了花,畜禽養殖戶也除了一塊心病。
今后,高青縣將在種質、規模、品牌、產業鏈、消費服務能力、文化、金融賦能等七方面提升上凝心聚力、克難攻堅,全面推進高青黑牛產業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數字化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沿黃肉牛百億級產業集群,奏響高青黑牛產業發展最強音,繪好這篇“牛”文章,做強這份牛產業,助力更多群眾致富增收。【責任編輯:朱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