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之生態振興:我國耕地生態問題分析 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原發表日期:2022-09-16
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作者:孔祥斌
目前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五大生態問題。
氮、磷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突破安全邊界。目前,我國成為世界化肥農藥用量最多的國家,氮肥施用量占全球33%,磷肥施用量占全球36%,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達440公斤,農藥施用量達14公斤/公頃。氮肥和磷肥過量使用,導致氮、磷流失嚴重。2018年氮、磷流失量分別為821.4萬噸、213.8萬噸,遠超我國氮、磷安全邊界48.57萬噸和16.19萬噸。
我國耕地生態問題分析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黃淮海平原地下水超采嚴重影響當地發展。我國北方地區,全國20%的水資源需灌溉60%的耕地,引起地下水超采,超采面積近30萬平方千米,超采量約170億立方米。黃淮海平原是我國地下水超采最嚴重的區域。研究表明淺層地下水以0.46±0.37米/年、深層地下水以1.14±0.58米/年的速度下降。黃淮海平原灌溉量減少20%至40%,會造成小麥產量減少8.64%至12.36%,玉米產量減少2.30%至3.11%。
東北黑土地退化動搖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和最大的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但是耕地重心北移和高強度的利用方式加劇東北黑土地退化,導致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黑土耕層平均厚度已由開墾前80至100厘米下降為20至30厘米。近60年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旱地土壤有機碳唯一下降的地區,每10年下降0.6至1.4斤/公斤。與自然黑土相比,開墾20年、40年、80年的耕地土壤0至30厘米土層土壤容重分別增加7.59%、34.18%和59.49%,田間持水量分別下降10.74%、27.38%和53.90%。
西北白色薄膜污染嚴重阻礙農作物生產發育。我國地膜使用量由1994年的42.63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238.9萬噸,年均增長7.27%,覆蓋我國耕地面積66萬公頃以上,但薄膜回收率大約在60%,導致薄膜殘留十分嚴重,殘留地膜會影響土壤的吸濕性,阻礙農田土壤水分的運動,同時也會嚴重抑制農作物生長發育。
重金屬污染嚴重威脅著百姓的飲食安全。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全國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6.1%,遠高于20世紀80年代農田土壤污染率約5%的水平。
國內外有許多耕地資源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色列以科技為核心的耕地保護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并減少生態風險。修建完善的國家輸水系統,并有先進的海水淡化技術;使用滴灌與污水回用技術,克服了畦灌和淋灌造成的土壤板結,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收集雨水技術,減少土壤侵蝕,僅此一項技術就可以使每公頃小麥產量提高500公斤。
荷蘭通過完善城鄉土地利用規劃和技術型家庭農場使其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荷蘭有完善的城鄉土地利用規劃,通過統籌城鄉發展,防止城市化對農業用地的大規模侵蝕;建立國家土地儲備機構,通過土地收購,進行土地整治,整備后的土地主要通過長期租賃的方式供給農業生產者,用于集中機械化耕作。
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值得借鑒,桑基魚塘較好地發揮水陸交互作用與邊緣效應,協調種養間的經濟與生態效益,是一種可持續生態農業的典范。現代農業中,吉林梨樹的保護性耕作,通過科研院所重點參與、合作社為載體、政府和企業協同保護性耕作模式,提升了耕地土壤質量。廣西龍州“小塊并大塊”等耕地規模化方式,通過權屬調整,將細碎化耕地歸并整治,一定程度上解決耕地細碎化問題,推進了規模化經營,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投入。
結合國內外經驗,建議采取如下措施實現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第一,通過耕地保護,實現耕地空間格局優化和生產與生態協同。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保護耕地就是保護生態的理念,促進耕地紅線與生態紅線共融。科學評價耕地空間分布,根據各區域耕地分布總體特征,優化耕地空間格局,實現耕地空間的嚴格管控。進行耕地保護生態治理,調整農作物生產布局,控制利用強度。對已經出現生態問題的耕地,要進行合理休耕輪作;對自然條件較差的邊際土地,進行有序退耕;對污染的耕地,要進行污染治理。
第二,通過產權調整,實現耕地資源高效利用。探索不同耕地產權調整模式,通過“一社一田”“小塊并大塊”“一戶一田”與“一組一田”等耕地規模化方式,以及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實現權屬調整、土地流轉、土地整治工程的有機銜接,解決耕地細碎化問題,建設新型生產單元,達到耕地平整、集中連片、農田基礎設施完善、地力提升的綜合目標,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耕地利用效率,降低生態風險。
第三,創新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治理機制。構建“縱橫結合”耕地多功能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糧食生產生態補貼,進一步加強對生產過程中的綠色管控,考核良田良種的生態成效,對耕地利用成效較好的經營者進行附加補貼、對耕地保護成效較好的地方政府進行建設用地指標獎勵,鼓勵農民進行綠色生產,激發農民和地方政府耕地生態保護動力,穩步落實國家“一控兩減三基本”污染防治目標。
同時,構建多元主體耕地資源保護與利用機制。充分激活農民等微觀經營主體耕地保護動力,通過土地發展權補償、糧食生產補貼和生態補償等,提高耕地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
作者:孔祥斌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