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長沙縣“豬老倌”的創業致富路

    原發表日期:2021-01-12來源:星沙時報作者:記者 楊源

    原發表日期:2021-01-12

    來源:星沙時報

    作者:記者 楊源

    冬日寒風里,長沙縣北山鎮明月山村湖南艾香鑫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養殖場內,公司負責人常應根正背著機器,忙著割下一株株艾草,放入籃中。

    作為艾香豬的創始人,這個面積2000余平方米的房屋,既是常應根一家的住房,又是豬舍和飼料調配車間。目前,場內共有生豬存欄量近600頭。通過改進傳統飼養方式,喂養艾葉、甘草、山楂等中藥,艾香豬已遠近聞名、深受市場歡迎。

    “我希望以健康理念來塑造艾香豬品牌,讓大家能吃到口感更好、更放心的肉。”為了堅守自己的這一初心,常應根已堅持養豬多年。

    回鄉創業,變身“豬老倌”

    北山鎮明月山村位于長沙縣北邊,山清水秀,以發展農業為主。1965年常應根就出生在此。2007年,帶著早年在外從事物流行業積蓄的100多萬元,常應根回到家鄉。當時正值早稻收割季節,望著田野里的稻谷,獲知農民日夜在田間勞作仍收入不高,他陷入沉思:“這樣單兵作戰可不是長久之計。”

    “農業要發展,必須要有規模經營。”平時關注新聞的常應根了解到,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他馬上響應號召,創辦起生豬養殖合作社。從那時起,常應根開始了當“豬老倌”的生活。

    雖然在農村長大,但是對常應根來說,養豬卻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技術活。

    首先擺在面前的,就是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常應根反復做妻子的思想工作,終于動員她一起加入養豬事業。接著,為解決怎么養的問題,他用創業賺下的錢在自家的宅基地旁建起了標準化的欄舍,辦起了養殖基地。為解決豬食從哪里來、豬糞往哪里去的問題,他承包了組上30多畝地,用沼肥種植豬草,嘗試發展生態規模種植養殖。為解決養殖技術瓶頸問題,他還自費到湖南農業大學學習養豬專業技術。

    轉換思路,養起“保健豬”

    經過一段時間養殖,常應根發現豬對生長的環境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按照普通養殖方式,稍有不慎豬便會產生疾病,品質也上不去。

    為提高豬的品質,常應根不斷探索,最終配制出艾葉、黃芪、甘草等中草藥加五谷雜糧、苜草、瓜果蔬菜的營養飼料,以此飼料喂養出的豬被其稱為“艾香豬”。

    2018年11月,常應根創立了湖南艾香鑫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始規模化養殖艾香豬。由于采用中藥材和五谷雜糧養殖,艾香豬的養殖周期要比普通豬更長。一般生豬養殖半年即可出欄,而艾香豬往往需要一年。

    由于養殖規模較大,圍著豬“打轉”是常應根一天生活的主要內容。為嚴格把控品質,從飼料調配到生豬喂養等全環節未聘請一個幫手,都是他自己一家人來完成。因喂養過程把關嚴格,2019年非洲豬瘟肆虐時,他養殖的數百頭艾香豬做到了零感染。“讓市民嘗到兒時的肉味,吃到真正放心肉。舍棄點經濟效益是值得的。”常應根說。

    2019年,艾香豬先后通過譜尼測試相關品質鑒定和省農業農村廳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隨著豬的品質越來越好,銷路也廣了,常有市民打電話或從遠處專程趕來買肉。靠著艾香豬,常應根每年能有近百萬元收入。

    帶富村民,當起“領路人”

    自己的生活富裕起來了,不能看群眾過著窮日子。

    常應根帶頭走好生態環保養殖之路。他承租村組土地幾百余畝,推行生態養殖模式,變豬糞為寶,讓貧困戶們接沼氣、做肥料,幫助增收。

    村民鄔再君是當初同常應根一同創辦農業合作社的成員之一,近些年在發展養殖業過程中經常得到其幫助。“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他也會第一時間提供指導。”鄔再君說,有了常應根的幫助,養豬一直十分平穩順利。

    同樣情況的還有村里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王愛華。王愛華夫妻身體狀況較差,基本上每隔幾天,常應根就會來到王愛華家,察看生豬長勢,提出一些建議。“很感謝他的幫助,去年一年,通過養殖業,我家有了5、6萬元收入。”王愛華說。

    “常老板為人誠信,技術過硬、有實力、人緣廣。”村里一些養豬戶們介紹,常應根閑暇時還為周圍數十家養殖戶提供產供銷信息和技術服務,無償為困難養殖戶提供資金幫助、飼養指導,解決后顧之憂,大家都通過養豬帶來了家庭收入。

    接下來,常應根還計劃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開展產業幫扶,吸引更多人加入艾香豬養殖,共同增收致富。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豬業分會官方微信(caaapig)

    欧美怡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