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住“牛鼻子”,帶動21.5萬農戶養牛致富
原發表日期:2025-06-24
來源:央視新聞
吉林省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優勢主產區,在近幾年肉牛市場行情波動的情況下,當地一家民營企業卻牢牢地牽住了“牛鼻子”,帶動農戶們延伸肉牛養殖的全產業鏈,在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同時,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滿滿的活力。
黑土地養牛記
記者來到長春市農安縣時,一戶人家剛好有5頭牛出欄,左鄰右舍都來幫忙。
走過去年肉牛市場的低迷,今年3月以來,牛價持續回升。在我國優勢肉牛產區吉林長春,不少養殖戶在育肥環節就扭虧為盈。
長春市農安縣養殖戶 李新:今年漲上去還能行,一會兒送牛去,去皓月送牛。
養殖戶提到的“皓月”是當地一個以肉牛精深加工為主導產業的民營企業,養殖戶們和這家企業合作,企業來提供訂單,大伙兒就提供牛源。
長春市農安縣養殖戶 王貴良:現在大的牛都賣2萬多元了,去年買的牛犢到現在就有利潤點了,每頭牛三千到四千元,像小戶養得好的四千元五千元也能掙。這個是四月份的合同,很正規。
王貴良告訴記者,這樣事前寫“合同”、收貨靠“訂單”的方式,讓養殖戶們的肉牛銷售安然度過了低谷,大伙兒養牛少了后顧之憂,養殖積極性也被調動了起來。
“訂單式”養殖賦能鄉村振興
吉林肉牛養殖產業的中小散養戶占比約九成。為了從源頭上確保牛源的穩定供給,企業除了自養牛以外,率先以“養殖戶直簽”的方式開展訂單養殖,公司負責提供飼料、防疫、收購,養殖戶只管按要求養好牛。在這種“龍頭企業+農戶”模式的帶動下,不少養殖戶開始了標準化養殖。
記者來到王貴良的養殖場,他和妻子正忙著給牛投喂飼料,近期肉牛行情持續上漲,他的臉上也藏不住笑意。
王貴良說,多虧有了企業的養殖訂單,農戶可以根據訂單需求安排養殖品種和數量,這樣一來,肉牛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價格也能提前鎖定。
皓月集團牧業事業部總經理 張成興:相當于給養殖戶在他的牛出欄前就吃了一顆定心丸,這樣的話他在養殖過程中就能算好成本賬,同時我們企業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原料第一生產車間。
企業為發展搭橋,群眾為致富找路。不久前,皓月集團和農戶們簽訂了新的收牛合同,以每斤13塊3的價格回收育肥牛,屠宰率高的話還有補貼。
長春市農安縣養殖戶 王貴良:拼你養牛的技術水平,養好了,牛的品種買好了,屠宰率上去了,后邊結算的錢才能多。
從一開始的10頭到現在的300多頭牛,王貴良已經是全縣有名的養牛大戶,一年收入能達到90多萬元。而通過統一規劃、防疫和回收,目前皓月集團肉牛年屠宰量達到100萬頭,2024年營收達到144億元。優質的品種和高標準生產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十足的底氣,也為農戶們帶來了增收的機遇。
智慧養牛增收致富底氣足
在企業的指導下,村民們選用優良品種,并采取分群、分階段管理等方式對牛群進行科學飼喂。而龍頭企業的前沿技術又與傳統養殖業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呢?
趙東旭是皓月集團的技術員,這些年,企業的技術團隊一直在環境控制、飼喂方式等方面,為養殖戶們提供全程指導和服務。
皓月集團飼料事業部總經理 趙廣生:吉林省是中國的大糧倉,每年要產生4000多萬噸的玉米秸稈。經過我們技術轉化,用菌、酶,包括菌酶協同技術,降低養殖戶飼養成本,同時提高秸稈飼料轉化效率,形成良性循環。
經過調試菌種比例,企業把玉米秸稈變成高蛋白飼料,讓每頭牛的年飼養成本降低了400元錢左右。而趙東旭已經是周邊小有名氣的養牛專家,他和同事們穿梭在各個養殖場,不斷用算法優化飼料配比,每頭牛日均增重提高了15%,讓王貴良這個養牛“老把式”也心服口服。
長春市農安縣養殖戶 王貴良:方方面面養牛省不少心,你還得相信科學。飼料這塊兒,對養殖戶服務這塊兒,他確實厲害。
企業的技術員們讓“現代化養牛”在傳統產區落地生了根,趙東旭還給王貴良演示了他們即將上線的養殖綜合服務平臺。除了提供繁育、疫病防控和物流交易等各項信息服務,依托企業肉牛營養技術體系和龐大的數據庫,只要輸入相關信息,養殖戶們就能了解到肉牛現階段的飼養配比以及怎樣優化。
科技與農人的韌勁在黑土地上碰撞,寫下產業振興的硬核答卷。近年來,企業累計帶動了兩百多個鄉鎮21.5萬農戶,通過養牛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