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視網》:白羽肉雞告別“卡脖子”之痛!我國如何打好種業翻身仗?

    原發表日期:2022-01-29

    原發表日期:2022-01-29

    白羽肉雞一種從出生到出欄只需42天的快大型肉雞,
    但這種雞的種源自2004年以來,一直是100%通過國外引進。吃雞還要被“卡脖子”,這無異于一把利劍懸于頭頂。
    2021年12月,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
    “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三個白羽肉雞品種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新品種,這意味著我國打破了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中國白羽肉雞產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在振興國家種業極應對國外種源“卡脖子”挑戰中邁出堅實一步,來看我們記者在福建省的調查。
    由“折翼”到“涅槃”
       中國三農發布的記者來到了福建省光澤縣圣農集團的一處種雞養殖場。2021年12月,農業農村部評定并通過了圣農集團的白羽肉雞品種“圣澤901”。據記者了解,“圣澤901”這個品種在產蛋率以及飼料轉化率等各項指標,都達到了國際的標準。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 肖凡說:“2019年的3月份差不多就已經培育成功了,‍‍2021年的12月份通過了國家的品種審定”。
      雞肉是世界第一、我國第二大肉類產品,白羽肉雞貢獻了全球約70%的雞肉,占我國雞肉產量的58%,占畜禽肉類產量的16%,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95%以上。進口的祖代種雞演變成商品雞,需經過三代繁種,而祖代種雞從雛雞引進到淘汰,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此后便會產能降低,需要更新換代,也就是說還要重新進口祖代種雞,如此周而復始。
       而我國巨大的雞肉消費量為外國公司提供了超級大的種雞消費市場,這些祖代雞主要來源于美國和德國,種源對外依賴度100%,自主培育白羽肉雞種源顯得尤為重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就開始了白羽肉雞的自主培育。在2002年,我國培育的白羽肉雞國內市場份額曾經達到55%以上,但因“非典”、“禽流感”等疫病以及多種因素影響,2004年放棄了育種。自此,我國白羽肉雞祖代種雞100%依靠進口,失去了市場議價能力。
    肖凡告訴記者,雞苗的價格由最初的每羽5美金上升到37美金,而且還有繼續上漲的可能。國內的白羽肉雞養殖企業只能接受,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能力。
    成功解決“吃雞”難
       為了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國內很多企業都在探索研發新品種,而2019年3月份,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這方面有了新突破。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肖凡說:“從2019年的3月份,我們所有的祖代種雞全是我們自己培育出來的“圣澤901”祖代種雞了,2021年屠宰量達到6億只雞”。
       說到自己培育出的“圣澤901”白羽肉雞,肖凡顯得十分驕傲,自己培育出來的雞種已經完全可以達到國際水平。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肖凡說:一般現在是37天、38天能夠達到2.3公斤、2.4公斤,‍‍料肉比在1.5、1.6‍‍這個水平,成活率在96%、97%。我們每年都會做對比實驗,不管是種雞性能還是肉雞性能,‍‍我們跟國外的品種都是相差不多,都能夠滿足我們國內白羽肉雞產業的需要”。
        同樣,“圣澤901”的種源性疾病檢測也能達到國際水平。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肖凡說:
    “我們培育的“圣澤901”,從種源來看,是非常干凈的,‍‍種源性疾病檢測跟國外的一樣,都是沒有問題的,能達到這個水平”。
        自主培育白羽雞成功意義重大。肖凡說在2014年禽流感的時候,不能從有禽流感的‍‍地區引進種雞,這樣的話國內祖代種雞的數量大幅下降,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肖凡說:“父母代種雞就賣到‍‍100元錢一套,正常的應該是在25元、30元‍‍這個水平。一下翻到那么高,就是因為這個種少了,‍‍這個產業都想要進這個種,它沒有,所以價格就高了”。
       以前受國外的限制,國外想賣給我們多少就是多少。種雞不夠的時候,國內的企業爭先引進,價格就會上漲。如果‍‍國外賣給國內的種雞過多,價格又會下跌,對整個肉雞行業發展非常不利。‍現在有了我們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以后,各個企業就能夠按照自己的發展計劃來引種,價格不會再忽高忽低。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傅光明說:“兩年時間,我們用自己的雞種,現在我的雞全部自己培養的。第一,產蛋率比他好;第二,病比他少;第三‍,‍料肉比他低,所有4個、5個指標全部比國外好,我們不是很好了嗎?”
      保種育種工作需要篩選不同品系進行配套組合,維持很大的一個種群,需要很大的場地和成本。據統計,2021白羽肉雞全國各省份累計屠宰量達到了67.73億羽,引進種雞大約需要120萬套,商業肉雞一般是由“4系雜交”生產的。數據顯示,生產5億只肉雞、祖代種雞的成本大約是2100萬元,一日齡雛雞父母代種雞成本約為7400萬元。現在,如果引進我國自主培育的種雞,算下來成本可以節約一半。
    福建圣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育種專家肖凡說:“我們要繼續地把我們的品種選育好,本來育種就是一個持續選育的過程,‍‍不是說你拿到品種證書,通過審定了,你就可以放松育種了。育種不能放松,‍‍持續選育,每年都要有新的進展,‍‍所以我們一直在持續做,持續地改進我們每個品系的性能”。
    小有成就 任重道遠
        2021年,畜禽育種碩果累累,審定通過了18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包含3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新品種,以及13個以地方品種為素材培育的優質高產新品種,涵蓋了生豬、肉牛、羊、肉雞、蛋雞、兔、蛋鴨、肉鴨等多個畜禽種類,華西牛也在2021審定通過的畜禽新品種名錄中。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說:“
    華西牛品種目前生產性能‍‍最主要的指標,屠宰率能夠達到62.5%,‍‍凈肉率能夠達到53%,這個水平基本上與國外的‍‍發達國家的同類品種持平,個別水平還有高出的地方”。‍
        近年來,我國牛肉需求量不斷增多,牛肉產量和進口量均保持平穩態勢增長。據統計,2021年我國牛肉產量為698萬噸,進口牛肉量達到233萬噸,占我國牛肉總消費量的四分之一。而我國肉牛產業起步較晚,由于我國地方黃牛生長速度較慢,育肥周期較長,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一直引進國外的肉牛品種。
        從群體結構來看,‍‍現在我國肉牛的主要來源有80%是本土黃牛與外國引進品種的雜交群,‍‍在雜交群里又有79%是西門塔爾牛的雜交群體,整體來看,‍‍將近有60%的牛群含有西門塔爾牛的血統。隨著我國牛肉消費量的不斷增多,培育我國自主的肉牛品種迫在眉睫。
         華西牛具有生長速度快、繁殖性能好、抗逆性強等特點,將進一步提升我國肉牛種業核心競爭力。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說:“我們在驗收的時候有過一組數據對比,‍‍飼料轉化率基本是持平,但是生長速度,還要‍‍高將近一天0.05公斤,屠宰率和凈肉率,‍‍也要比西門塔爾牛要高將近一個百分點”。
        李所長告訴記者,華西牛的適應性也非常好,種群分布廣,能夠適應我國大部分地區。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 李俊雅說:“目前種群分布遍布于東北、‍‍華北、西北、中原以及南方。核心育種群現在分布在5個省份,‍‍一共有32個場子。整體的育種群大概是23000頭,核心群大概是3000頭,‍‍我們每年可以向種公牛站提供近200頭的種公牛”。‍
        品種驗收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階段,華西牛具備了品種推廣‍‍基本要素,真正要想未來在國際市場上站住腳跟,‍‍還要不斷地選育,提高品質。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李俊雅說:“我們基本上再有4到5年的持續的工作,能夠達到我們的肉牛核心種源自主可控。我們就是要選擇提高采取集團化,‍‍緊接市場,引入社會資本,采取更加嚴密的組織形式,‍‍形成一個更加嚴密的、緊湊的育種聯合體,從而把這個牛推向市場,推向世界”。
       當前,種業之爭的本質是科技之爭,焦點是資源之爭,沒有自主的資源,就沒有自主的品種。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育種保種任重而道遠。我國自主培育出白羽肉雞、華西牛等18個畜禽新品種,為打好種業翻身仗開了個好頭。
    種源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品種通過審定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第一步,只有通過扎實努力,務求品種優勢盡快轉化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才能實現種業強國,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時代必將到來。

    欧美怡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