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原發表日期:2024-03-28
來源:中宏網
科學革命引發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引爆產業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進生產力發生一次質的飛躍。人類已經發生兩次科學革命、三次技術革命和三次產業革命,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關鍵期,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實現生產力新發展。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其中人是最活躍的主體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是科學、技術和創新組合起來的復合名詞,科學研究的主體是科學家,技術開發的主體是工程師,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中各自發揮著不同的主體作用。
科學家為新質生產力探尋科學原理。科學家的神圣職責在于科學發現。科學的任務不是“創新”,而是“發現”。科學研究可以在研究方法上創新,不能夠在研究結果上有任何新創造,只能夠稱為“新發現”。科學研究從假說到證實,是對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而人類尚未認知到的規律性的一種揭示。科學家發現自然規律對于人類進步至關重要。科學的誕生在于形式邏輯的發展,科學的初心是對真理的追求,而不是為“有什么用”去開展科學研究,功利主義會阻礙科學的發展。長期以來,無論是我們的教科書,還是政府文件,都是“科學”與“技術”不區分,統稱為“科技”,容易將“科學”理解為“技術”。“科技創新”這一復合名詞,不能夠誤以為“科學”就是“技術”,“技術”就是“創新”,或誤以為“科技創新”就是科學技術的創新。真正的科學家從來不敢說自己有“創新”,只能說“經過研究發現了什么”,也不敢說經過自己研究得出的“新發現”就一定能產生“新技術”或者形成“新應用”。
“科學共同體”準則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無私和有根據的懷疑態度。技術和創新不可能形成“共同體”,因為不符合“科學共同體”準則。所謂的“科技創新共同體”是一種不合學理邏輯的“亂造詞匯”。當然,科技史研究表明,科學一旦有“新發現”,就會被人類用于指導“技術發明”,技術發明成果就成為生產力的促進要素。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揭示了大自然的內在規律,成為技術發明的重要源泉。珍妮紡織機的發明,沒有涉及科學,但是瓦特蒸汽機發明就需要基于牛頓力學體系的基本科學原理。人類經歷多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以后,技術發明越來越依賴于科學,科學發展越好的國家,其技術發明就越多,生產力發展也就越好。基礎科學研究成為技術大國的根基,也是生產力發達和可持續性的奠基石。讓科學家安心、盡心從事“科學發現”工作,科學根基越深厚,技術的枝干越多,結出的生產力果實也就越豐富;科學這塊奠基石越大,技術的框架越牢固,生產力發展的大廈越穩定。所以,科學家不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而是新質生產力“根基”的奠定者。
工程師為新質生產力開發應用技術。工程師的神圣職責在于技術發明。工程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從事工業活動或工程項目的技術維護和指導,更重要的任務是技術發明。技術發明是工程師們借助于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原理,為了解決一定的生產力發展問題而發明出來的新技術,技術發明帶有人類的創造性,是自然界沒有的,由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工具或方法或技術訣竅,在有知識產權保護的社會,一般以申請技術專利的形式獲得保護。科學發現無法申請專利,只能夠在各種科學期刊或著作中首先發表,提升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水平,不能夠直接產生商業價值;技術不僅帶有人類的創造性,而且有潛在商業用途,會產生商業價值。因此,技術需要申請專利保護;也可以不申請專利,但得不到法律保護;還可以開源,無私奉獻給社會共享。工程師發明的技術不是生產力,只是生產力的一個要素或者是要素的一個部分。
正如一項科學發現可以引發很多應用領域產生新技術發明,一項技術發明也會在很多產業領域得到很好應用。經濟學家熊彼特100多年前研究認為,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么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技術發明”不是“創新”,技術發明本質上是技術活動,不是直接的商業活動,所以,不能被看作是熊彼特最早給出定義的“創新”。技術的自然性是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的手段,是人類同自然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媒介,必然要受到自然力和自然規律的支配,也就說科學發現的自然規律對技術具有決定性作用。技術的社會性是人們在運用技術變天然自然為人工自然的過程中,要受到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技術作為一種人工自然物,自它產生之日起就是社會中的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而創造的一種新的存在。工程師發明了技術,在這項技術沒有被應用到產業中,僅僅作為一種技術形式存在,不會形成新生產力。所以,工程師不是新質生產力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僅僅是新質生產力技術要素的創造者。
企業家是新質生產力的組織實施者。企業家的神圣職責在于創新。創新是企業家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形成新的生產力,產生經濟價值。科學家的任務是揭示自然規律;工程師的任務是依據科學發現的自然規律,開發出為人類有用的技術和產品;企業家的任務是將技術成果商業化,實現技術的經濟價值,形成現實的生產力。企業家群體是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力量。雖然,科學家和工程師對新質生產力形成是如此之重要,但他們不會去將生產力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組織起來形成生產力,或把土地、資本、勞動、技術(知識)和數據等生產要素組織起來形成生產能力。在生產中,土地、資本和勞動等傳統要素投入的簡單增加,并沒有出現在質上的新變化,只是同一生產過程的適應過程,是量上的變化,不可能產生新質生產力。只有引入生產要素和條件“新組合”的創新,才能夠形成新質生產力。
企業家不是依靠發號施令和賺取利潤的不勞而獲者,而是憑借著企業家精神完成創新職能的一個龐大的市場主體群。他們也不僅僅是只知道賺錢的商人,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是為人類創造新價值而不斷創新的奮斗者。企業家不是一種職業,而是一種創新職能。企業家的創新職能表現為將生產要素或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為社會創造價值或財富,利潤僅僅是他們為社會創造價值所得到的回報。創新就是打破既有的經濟均衡,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將生產要素從舊的經濟系統中抽出來,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經濟系統。或者對生產要素進行新的組合,產生新的生產力。熊彼特舉例說“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新質生產力發展必須依靠一批又一批企業家不斷推進生產要素新組合而創建一批又一批新企業,逐漸累積成新興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當下,一批批技術型創業者和向傳統產業導入新生產要素“新組合”的優秀企業家,正在組織實施新質生產力,形成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因此,要特別珍愛企業家和創業者,要崇尚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才是新質生產力的真正組織者和實施者。
政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就會促進生產力發展,反之亦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明確指出,“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政府是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的調整者,是經濟體制、科技體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者,不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政府要將著力點放在改革上,放在生產關系調整上,而不是把著力點放在新質生產力的具體組織和實施上。要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說到底,還是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而不是政府制定政策、出臺規劃、利用政府各類投融資平臺直接投資去發展新興產業或未來產業。
生產關系最核心的關系是所有制關系。調整生產關系的第一要務是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特別重視民營企業發展。民營企業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力軍甚至是主力軍,企業家是生產要素或條件的“新組合”的執行者。要把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創新的主體,進一步改寫為“企業家是市場的主體、創新主體”。改革開放已經四十多年了,民營經濟已經具有“56789”的國民經濟地位,但始終受少數過左思想影響,對待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態度上反反復復,嚴重影響了他們發展生產力的信心和預期。在對生產關系的認知上,不能夠仍然停留在馬克思撰寫《資本論》的時代;在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的認知上,也不能夠仍然停留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時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已在黨的重要決議中形成共識的決定,要相信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相信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政府只是市場公平競爭的維護者,不是替代者。中國已經錯失前三次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遇,再也不能錯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抓住此輪機遇使中國的生產力實現一次質的飛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任務十分艱巨,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生產關系調整的任務更加艱巨。(作者:劉志迎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安徽省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2&ZD094】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王鏡榕
審核:蔡旭東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